【房市觀察與政策解析】房價崩跌會引爆金融海嘯?銀行為什麼要這麼嚴格審房貸?【美金哥】

  在台灣,買房對多數人來說,不只是人生大事,更是長期資產配置的一部分。但你有沒有想過:如果房價崩跌四成,會發生什麼事?銀行會不會倒?我們的資產會不會瞬間蒸發?

2008 年金融海嘯到近年的升息潮,房價與金融系統一直密切相關。這也是為什麼銀行在核貸時總是「斤斤計較」:你的收入多少?月付比多少?為什麼要準備自備款?這些背後其實都在防一個最嚴重的情況發生——房價大跌 + 呆帳擴散 = 金融危機。

商務人士正在簽署貸款或銀行文件,房貸審核與契約流程




👉 立即免費領取3天房產投資藍圖

📉 房價跌四成,到底會怎樣?

許多人總以為「房價會跌,但不會跌很多」,但真跌個三、四成,對整個經濟體的殺傷力其實遠遠超乎想像。

舉個例子:

假設你在高點買入一間房子,總價 2000 萬,自備款 400 萬,貸款 1600 萬。
如果房價跌了 40%,你的房子市值只剩下 1200 萬,你卻還欠銀行 1600 萬。
這代表:
👉 你手上的資產變成負的 400 萬(負資產)
👉 就算你想賣掉房子斷尾求生,也還要倒貼 400 萬

這種情況,不只是個人困境而已。當有成千上萬人陷入這種情況,就會開始形成連鎖效應:

  • 不繳房貸的人增加

  • 銀行開始出現呆帳

  • 房價進一步下跌

  • 貸款難度提高,市場交易量變少

  • 建商、代銷、房仲等產業連帶受害

這時候如果沒有政府或央行介入,就真的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暴,很可能會不輸 2008 年的次貸危機。


👉 立即免費領取3天房產投資藍圖

🏦 銀行為什麼這麼怕房價下跌?因為他們把大筆錢壓在房貸上!

你可能不知道,其實台灣的銀行,手上的資產有超過一半都和房地產有關。

根據 KPMG 2022 年《台灣銀行業報告》指出,截至 2021 年底,銀行對不動產(含房貸與建築貸款)的授信,占整體貸款比重達 58.5%。也就是說,銀行每放出 100 元的錢,有超過 58 元都壓在房子上。

而早在 2019 年,根據央行《金融穩定報告》,房貸加上建築貸款就占了銀行授信總額的 56.8%,比例同樣驚人。

💾 資料來源:

這代表什麼?一旦房價出現劇烈下跌,銀行手上的資產抵押品也會縮水,甚至還會出現大規模的「負資產」與「呆帳」,對銀行財報與市場信心造成巨大衝擊。

所以你看到銀行房貸這麼難申請、核貸這麼保守,不是針對你,而是因為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,全靠這一塊在撐。


🌍 房地產為什麼跟金融危機綁在一起?

很多人以為,房地產是實體資產,不像股票會大起大落。但事實是:房市才是現代金融系統中最大的「影子銀行」

原因有三:

1. 銀行的資產超過六成來自房貸

銀行手上最大宗的資產就是房貸。如果大量房貸出現呆帳,銀行體系會直接出現「流動性危機」。

2. 壽險、基金公司、投資機構都布局不動產

這些資金規模動輒數千億的大戶,如果資產價值下跌,會影響報酬率與資金流動。

3. 房地產撐起了許多行業的命脈

不動產相關行業多達 50 種以上,包括建築、鋼筋、水泥、室內設計、房仲、律師、地政、代銷……
一旦房市反轉,這些行業都會遭受波及,失業率也會攀升,進一步拖累內需消費。


🛑 政府會救?那是為了穩定,不是讓你賺

你可能常聽到「政府會護盤」、「央行不會讓房價崩」這種說法。這並不是完全錯的。

因為房價一旦跌得太快、太猛,會帶來系統性風險,政府確實有動機出手「緩跌」,例如:

  • 暫緩升息節奏

  • 放寬首購優惠貸款條件

  • 釋出土地、推社宅、控管供需節奏

  • 協調金管會與銀行業者,放寬或調整貸款政策

但這不代表政府會無限制讓房價上漲、讓你炒房賺錢。真正想賺錢的,還是得靠掌握風險、懂得佈局的人。

正在審視金融與房貸數據圖表,象徵房市政策與銀行風險評估



🤔 小資族個人的我該怎麼應對?

這不是鼓吹你趕快買房或不買房,而是提醒幾件事:

  1. 買房不是投機,要看資金槓桿比例
    不要以為「越貸越多」就越聰明,月付比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才是重點。

  2. 理解房貸風險與「負資產」的真實風險
    房價真的可能跌,不要認為永遠只會漲。

  3. 注意房地產景氣循環
    購屋時多看基本面(人口流動、就業市場、利率政策),不要只聽建商廣告。


👉 立即免費領取3天房產投資藍圖

📚 延伸閱讀


✅ 小結:你該看的,不只是房價,而是風險

你可能永遠猜不到房價是漲是跌,但你可以預先思考:

  • 我的收入能不能撐過未來三年?

  • 我的房貸比會不會過高?

  • 我是否會因房價跌就想賣掉房子?

  • 我對房市的理解是否來自數據,而不是新聞標題?

真正的風險,從來不是房價本身,而是你對風險的理解不夠深。


留言